這樣的“傻”是胸懷
算短期賬、看眼前利,做這樣的“聰明人”不難;難的是像“傻子”一樣虧自己、為他人
賣出去的米,因為居民家屋子熱而發(fā)了霉,他決定召回。吃了一半的,吃得就剩一兩斤的,甚至有人渾水摸魚、不是在他店里買的也拿來,他二話不說,都給換,一換就是幾千袋,損失幾十萬,還債還了兩年多。
這個糧油店老板干過的“傻事”還不止這一件。給養(yǎng)老院和孤寡老人家里送米面油,資助600多名貧困生,每年給全城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送保暖護具……提他的大名曹偉,在葫蘆島未必有多少人知道;提小名“傻子”及傻子糧油店,好些人都會心一笑。連續(xù)十來年,他做“傻事”做出了品牌,溫暖了一座城。
讀到他的故事,第一反應是親切。小時候老師總布置這樣的作文,《“傻子”不傻二三事》,讓我們發(fā)現身邊心靈閃光的人,這個曹偉多典型啊。衡量人的價值,不能只用金錢這一把尺子,要用多種衡量標準。不計成敗醉心事業(yè),不問得失傾心慈善,不嫌臟累堅持崗位,都是有價值的人生模板。
說完“義”的層面,我倒想從“利”的層面說說這些“傻事”的價值。之所以說“傻”,不就是從庸常的角度看,好像人家不會算賬嘛。米都賣出去了,他們自己放得不當,發(fā)霉了,你賠啥錢?而人家曹老板想的是:萬一發(fā)霉了,不舍得扔,吃壞了人,咋辦?就算責任找不到頭上,也不能心安理得。“得讓他們覺得在曹偉這吃糧沒問題”,這個心胸就高了。做慈善、送護具,也是為了提升社會總福祉,人家不是不會算賬,只是算的是大賬,想讓大家都好而已。
時刻想讓大家好的人,個人境遇也不會不好。自己放壞的米都給免費換,那他這個店里能賣不好的米嗎!曹老板未必圖的是回報,但是客觀上,做這樣的事就是會形成口碑,帶來信譽,而信譽是多么寶貴的無形資產!去他店里的顧客不少,看中的就是曹老板的這份實誠。明清以來的經濟發(fā)展史上,晉商寫下濃重一筆,票號匯通天下,憑借的法寶之一就是誠信。善商者,處財貨之場,修高潔之行;寧可賠個底兒掉,決不失信,不做短期行為,才能獲得深遠成功。
算短期賬、看眼前利,做這樣的“聰明人”不難;難的是像“傻子”一樣虧自己、為他人。學到的教給人,賺到的與人分享,這種胸襟才是大智慧。(周珊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