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夜在线精品不卡国产,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网站,欧美在线观看成人高清视频

學好國學經典 呵護精神家園

發布日期:2019-07-14作者:jtdqgzb點擊量:8287次

學習國學,重在義理。儒道兩家思想中多含國學義理,學習國學最好的方法是學習儒道兩家經典,主要是《老子》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《大學》和《中庸》。《老子》亦稱《道德經》,是道家思想的元典,是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;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《大學》《中庸》合稱為“四書”,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儒家思想,南宋之后被列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,幾乎成了傳統社會的思想基礎和行為主導。因此,學好5本國學經典,是認識國學義理、提升人文素養最有效的途徑。

  上善若水,利萬物而不爭

  孔子曾問禮于老子,他評價老子說:“至于龍,吾不能知,其乘風云而上天。吾今日見老子,其猶龍邪!”孔子的評價實質是指老子思想深邃。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,在中華歷史的天空中,他是最亮的智慧之星;在人類文明的天空中,他可以和其他任何民族星宿媲美。老子最大的歷史貢獻是創立了道的學說,建構了中華民族抽象思辨和理性思維的哲學大廈。

  老子思想凝聚于《老子》一書,計81章,5000余字,集中反映了道家的世界觀、方法論、政治思想和人生價值。在世界觀方面,老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覺研究本體論的思想家,他把道看作是天下萬事萬物的起源。道本身無形無象、無名無物,是不可直接感知的。老子是樸素辯證法大師,揭示了對立統一規律。在老子看來,任何事物都有對立面,事物既因對立面而存在,又因對立面而運動,矛盾是天地萬事萬物運動變化的原因和動力,“反者,道之動;弱者,道之用”。在政治思想方面,老子從“道法自然”出發,強調無為而治。在人生價值方面,老子把素樸規定為人生的本質,“見素抱樸,少私寡欲”。素是指未經染色的絲,樸是指未經雕飾的木頭。在老子看來,人之本性是樸素自然的,不要矯揉造作,不要為名利所誘惑。《呂氏春秋》指出:“老聃貴柔”,比較正確地反映了老子人生哲學的特征。老子把柔弱看成素樸的表現和生命力的象征,他用水比喻柔弱,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于道”,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,水能夠滋養萬物而不爭先,安居于人所厭惡的低處,它的行為最接近于道。

  溫良恭儉讓,仁民而愛物

  孔子弟子認為:“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。”這說明孔子不僅是道德大師,自身就是道德楷模。孔子最大的歷史功績是創立了仁的學說,建構了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大廈,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,已經積淀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。

  孔子思想集合于《論語》一書,計20篇、492章,約15000余字,圍繞仁的范疇闡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、政治主張和人格理想。仁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高范疇和最核心理念,包括對己和對人兩方面內容。對己主要是克己,嚴于律己,加強道德修養,達到仁的境界。在對人方面,就是愛人,推己及人,仁民而愛物。愛人集中體現了孔子的人文關懷和人性光輝。德政是孔子的政治主張,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。孔子提出了圣人和君子兩種人格理想,卻認為圣人的境界太高了,一般人很難達到,君子才是現實的人格理想,“子曰:‘圣人,吾不得而見之矣。得見君子者,斯可矣’”。君子是道德完滿的人,具備仁、智、勇品格,“子曰:‘君子道者三,我無能焉: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’子貢曰:‘夫子自道也’”。更重要的是,君子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。

  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

  孟子一生始終保持人格的獨立、平等和自尊,“說大人,則藐之,勿視其巍巍然”。原因在于孟子具有大丈夫精神,“居天下之廣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;得志,與民由之;不得志,獨行其道。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,此之謂大丈夫”。大丈夫精神使得溫良恭儉讓的儒家有了鋒芒棱角和戰斗氣概。孟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,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,終身致力于維護和發展孔子思想。

  孟子思想主要見于《孟子》一書,計7篇14卷、286章,約35000余字,完整表達了孟子一系列政治、經濟、道德和教育思想。孟子最大的貢獻是把孔子仁的思想發展為仁義并舉的學說。孔子貴仁,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”;孟子重義,“生,亦我所欲也;義,亦我所欲也。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義者也”。孟子視仁義為天賦的良知良能,“人之所不學而能者,其良能也;所不慮而知者,其良知也。”孟子為仁的思想提供了哲學基礎,這就是性善論。孟子認為,人性“無有不善”,具體表現為“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;羞惡之心,義之端也;辭讓之心,禮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,尤其有四體也”。孟子把仁發展為一套比較完整的仁政思想,這是孟子的政治理想和治國主張。在孟子看來,仁政關乎個人安危和國家興衰存亡,“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,其失天下也以不仁。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。天子不仁,不保四海;諸侯不仁,不保社稷;卿大夫不仁,不保宗廟;士庶不仁,不保四體”。仁政的核心是民本思想,“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”,其主要做法是與民同樂、與民同憂。

  格物致知,正心誠意

  《大學》是儒家的經典著作,全面論述了儒家“內圣外王”的思想。“大學”是相對于“小學”而言的,講的是治國安邦的學問,也就是“大人之學”。北宋程顥、程頤高度重視《大學》,孫中山也評價《大學》說:“像這樣精微開展的理論,無論外國什么政治哲學家都沒有見到,沒有說出,這就是我們政治哲學知識中獨有的寶貝,是應該要保存的。”

  《大學》出自《禮記》第四十二篇,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子的思想,計8章,約1700余字,著重講儒家修身的道理。修身要有明確的價值取向,這就是明德、親民、止善“三綱領”,“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”。明德主張自我啟蒙,就是要弄清楚并彰顯人內心自有的光輝品德;親民的“親”字作新解,意指君子在自己實現明德的基礎上,進而帶動其他人更新自我,同樣實現明德;止于至善,一方面是指個人的道德修養達到至善的境界,另一方面是對理想社會的憧憬,期望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也能達到至善的境地。明德、親民和止善之間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,自宋代以來,讀書人多依此為突破口研讀儒家經典。同時,修身要有正確的方法途徑,這就是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“八條目”,“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誠,意誠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齊,家齊而后國治,國治而后天下平”。八條目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,也有輕重緩急之分,而修身是中樞,轉動著內外兩扇大門,構成了內圣與外王的關系,貫通為明德、親民、止善之間的橋梁。“三綱領”與“八條目”是綱舉目張的關系,綱領是靈魂,貫穿修身全過程;條目是路徑,指明修身各環節的內容,相輔相成,融為一體。

  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

  《中庸》是儒家經典中哲理性最強的著作,既有世界觀又有方法論,從天人合一出發,闡述了儒家的性理之學。程顥、程頤認為《中庸》“乃孔門傳授心法”。所謂“心法”,即指上古圣人堯囑舜、舜囑禹的傳心之言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”。南宋朱熹認為,這十六字心法,是天下最根本的道理。

  《中庸》出自《禮記》第三十一篇,相傳為孔子孫子子思所作,計33章,約1700余字,著力闡述和倡導中庸之道。《中庸》的思辨色彩,首先表現為本體意識的覺醒。儒家關注社會現實和倫理道德,一般不太重視形而上問題,《中庸》卻是例外,突出“性”的概念,把性看成是天地萬物的本源,認為真誠者不僅能知性,而且能盡性,與天道同在。“惟天下至誠,為能盡其性。能盡其性,則能盡人之性;能盡人之性,則能盡物之性;能盡物之性,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;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則可以與天地參矣”,意思是,只有天下極其真誠的人,才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;能充分發揮他的本性,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本性;能發揮眾人的本性,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;能充分發揮萬物的本性,就可以幫助天地化育生命;能幫助天地化育生命,就可以與天地并列為三了,實質是天、地、人合一。同時表現為辯證思維的充溢。《中庸》認為,人既有道德本性又有情感成分,性與情是矛盾的統一體。《中庸》側重于矛盾對立雙方的統一性與和諧性,認為這是天地萬事萬物的基本規律和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。中庸不是折中主義,而是能夠堅持原則、明辨是非。中庸是調和可以調和的矛盾,極力尋找矛盾雙方互相聯系與制約的交叉領域,尋找矛盾雙方最大的公約數和共同點,從而促進事物保持理想狀態,避免發生過或不及的情況。

 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指出:“個體自我的每一次偉大提高,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觸。”《老子》和“四書”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資源,內聚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密碼。學習《老子》和“四書”,不僅有利于掌握國學義理,而且可以提升個體的人文素養;不僅有利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,而且是在呵護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。(夏海)

      • 主站蜘蛛池模板: 松原市| 贡嘎县| 绥化市| 巫溪县| 石城县| 麻城市| 阳朔县| 沭阳县| 昌邑市| 西平县| 同心县| 高陵县| 红安县| 淳化县| 盘锦市| 石泉县| 垣曲县| 乌审旗| 禹城市| 博野县| 白河县| 常宁市| 兴安县| 肇庆市| 双城市| 胶州市| 寿光市| 永兴县| 林州市| 利津县| 枝江市| 高密市| 天长市| 莲花县| 临邑县| 延安市| 吉首市| 利辛县| 大庆市| 斗六市| 奉化市|